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礼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礼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2018年12月04日 15:19:21 访问量:1234

附1

礼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一、指标结构

主要评估指标

主要评估因子

(标★的为核心因子)

主要观测点

1.办学思路

1.1办学指导思想

办学定位

办学模式

人才培养规格

★1.2领导作用

职数与结构

理念与能力

群众评价

2.资源条件

2.1办学经费

经费收入

经费支出

生均经费

★2.2师资队伍

数量与结构

教学能力

建设规划、措施与成效

★2.3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

校外实习基地

2.4信息化条件与资源

校园网

教学用计算机

图书资料

3.专业与课程

3.1专业规划与专业设置

专业规划

规划执行与成效

专业设置与调整

★3.2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3.3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课程资源

4.过程管理

★4.1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队伍

实践教学管理

④校外教学点管理

4.2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队伍

学生资助管理

4.3质量监控

体系设计

运行状态

监控效果

4.4安全管理

应急预案

校园安全稳定

5.素质教育

★5.1德育工作与职业指导

德育课程

德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

 

④职业指导

5.2 文化素养与身心素质培养

总体设计

实施效果

5.3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

特色营造

6.教学质量

6.1社会认可度

年度招生数、报到率、辍学率

就业率、就业质量

毕业生综合素质

★6.2技能评价

双证书获取

专业技能竞赛

7.社会服务

7.1职业培训

类型与规模

成效

7.2技术服务

类型

服务收入

7.3社会责任

支持民族、贫困地区办学

招收退役士兵情况

8.特色荣誉(加分项目)

8.1改革创新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办学特色

8.2学校荣誉

 

 

 


二、内涵说明

主要评估指标

主要评估因子(标★的为核心因子)

观测点

观测点内涵说明[1]

备注

1.办学思路

1.1办学指导思想

办学定位

根据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准确定位学校发展,合理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举办单位的政策、制度和经费保障到位。

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目标明确,效果明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职成[2010]13号);《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办学模式

人才培养规格

★1.2领导作用

职数与结构

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熟悉职业教育规律、敬业,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强。校长与教学副校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他校级领导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领导的职数、结构与办学规模、办学要求相适应。

领导班子办学理念先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较强,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的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成效明显

领导团队得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认可。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教职成[2010]6号);《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

理念与能力

群众评价

2.资源条件

2.1办学经费

经费收入

办学经费渠道稳定、来源可靠、逐年增长。

经费支出安排注重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比合理。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符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2]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经费支出

生均经费

★2.2师资队伍

数量与结构

教师队伍建设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专任教师数、专业课教师比例、师生比、双师型教师比例、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比例、兼职教师比例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学校有专业带头人,有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3]

教师职业道德良好;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研究能力,以及班级管理沟通合作专业发展能力。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划、有措施、有成效。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和专业带头人培养;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建立新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半年以上实践后上岗任教制度。新任教师上岗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教师岗位培训时间五年累计不少于360学时。公共基础课教师能定期到企业考察、调研和学习。专业技能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1]17号);《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3]12号);《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师[2012]14号)

教学能力

建设规划、措施与成效

★2.3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

生均仪器设备值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工科类专业和医药类专业生均仪器设备值不低于3000元,其他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2500元。校内实训基地覆盖学校所有专业。实训设备、设施完好,能够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实训设备利用率较高。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能够适应专业教学计划要求,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

实践教学经费有保障。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

校外实习基地

2.4信息化条件与资源

校园网

建有符合现代化教育教学要求的校园网,网页内容及时更新,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有成果。

教学用计算机及配套设备设施数量与配置满足需要,多媒体教室使用效率高。

注重推进教育信息化,开发有一定数量的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校园有成效;能以适当方式定期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④有图书馆(室)和阅览室。适用图书生均数量、报刊种类、教师阅览(资料)室和学生阅览室座位数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4]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

教学用计算机

图书资料

3.专业与课程

3.1专业规划与专业设置

专业规划

有校级专业建设规划。规划内容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专业结构合理、规模适当。

按照规划实施专业建设,方案具体、措施得力。学校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设置合理,专业实力较其他专业具有比较优势。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成人员以社会用人单位相关人员为主。用人单位参与专业的基本建设和教学工作。专业层面校企实质性合作,且运行顺畅。

专业设置符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要求。能够按照专业建设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动态调整专业。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管理制度完善。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厅 [2010]9号);《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职成[2010]13号);《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

规划执行与成效

专业设置与调整

★3.2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合理,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有样本、有规范,针对不同生源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完整。注重人的全面培养,专业技能课程结构优化、比重合理,职业技能训练安排得当、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体系

★3.3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教学内容满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能够反映当前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注重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内容编排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有效设计和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灵活。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考核评价多元。

课程建设有规划、有措施、有成效。能够跟踪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与企业合作研制校本教材。能够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建有数字化共享资源。

课程资源

4.过程管理

★4.1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执行严格。制定并严格执行实施性教学计划(专业教学实施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工作计划、教材选用管理制度、教学例会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确保开设的课程和学习时间达到《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规定。教学运行平稳有序,5年内无重大教学事故[5]

教学组织管理系统健全。教学管理队伍人员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基本稳定。

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健全。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训指导书齐全。校内外实训、实习均安排有专职指导教师,管理规范到位。校外实习严格执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严格按照专业对口原则和教学计划安排实习岗位。没有安排16周岁以下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习期间为学生投保与其实习岗位相对应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

校外教学点的设立合规【6】。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设立以来未发生过群体上访等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教职成[2010]6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职成[2007]4号)

《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导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4]4号)

教学管理队伍

实践教学管理

④校外教学点管理

4.2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籍管理规范。学生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备。学生档案管理规范。

学生管理队伍人员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基本稳定。注重常规管理、过程管理。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教育。学生行为习惯良好。

学校建有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资助及免学费政策。学校建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5年内未发生过虚报学生人数骗取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免学费补助资金的情况。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教职成[2010]6号);《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教育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审计署关于严禁虚报学生人数骗取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免学费补助资金的通知》(教职成[2010]15号)

学生管理队伍

学生资助管理

4.3质量监控

体系设计

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控制体系健全、制度完整、组织落实。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代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包括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

能够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要求,及时、高质量地采集数据。能对状态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应用。

质量监测与控制体系运转有效,闭环负反馈作用明显。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教职成[2010]6号)

运行状态

监控效果

4.4安全管理

应急预案

有校园安全管理机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健全。

学校5年内无重大安全事故和其他违规办学事件发生。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教职成[2010]6号)

校园安全稳定

5.素质教育

★5.1德育工作与职业指导

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德育工作队伍师德高尚、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

德育活动(青年志愿者、文明风采大赛、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节粮、节水、节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实效。经费有保障。

建有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室,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至少配有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7],面向学生个体和团体开展心理辅导。建立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及时对学生不良行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开通心理健康热线、网上交流平台。

④有专人负责的职业指导机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完善、管理规范;合理开展就业、择业、创业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0]14号);《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教党[2013]25号)

德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

④职业指导

5.2 文化素养与身心素质培养

总体设计

根据提升学生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水平,促进学生持续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原则,按规定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艺术课程。重视美育。

学校建有较为完善的体育工作机制,按规定配备体育教师、开设体育课程,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③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

④学生体质良好。

《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3号);《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教职成厅 [2013]2号)

实施效果

5.3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

重视室外绿化,室内美化,环境净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生态文明建设。校内交通、车辆停放、食堂就餐有序。有校报、广播电视、宣传栏、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定期开展健康丰富的文体活动及第二课堂活动。校园网监管责任落实、引导有方、效果明显。

将本地区的先进地域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引进和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校本和地方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

特色营造

6.教学质量

6.1社会认可度

年度招生数、报到率、辍学率

招生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招生行为规范,按国家有关规定制作招生宣传资料(招生简单),合法真实准确向社会公布学校办学地址、招生专业、学制年限、实习时间、资助政策、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关键信息,无虚假招生信息,未出现过争抢生源等恶性竞争行为和违反规定的招生行为。辍学率较低。

重视学生就业工作,推荐学生就业措施得力,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不低于本地区同类学校平均水平的90%。就业面向和起薪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后三个月稳定性好。每年公布本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较高,用人单位评价良好。毕业生思想品德操行评定合格率高。

《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2011]3号);《关于做好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3]3号);《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04]3号)

就业率、就业质量

毕业生综合素质

★6.2技能评价

双证书获取

实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高。

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市、省、国家技能大赛。有师生在市级及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教职成函[2013]1号)

专业技能竞赛

7.社会服务

7.1职业培训

类型与规模

面向在职员工、再就业人员、退役士兵、农民工等不同社会群体,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年培训工作量达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要求,培训质量较高。

《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职成[2010]13号);《关于做好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0]2号);《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落实好退役士兵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相关政策的通知》(教职成函[2014]4号)

成效

7.2技术服务

类型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服务[8]

技术服务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服务收入

7.3社会责任

与民族、贫困地区合作

与民族、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学生交流、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方面开展合作。

有条件的学校积极举办西藏、新疆中职班。

招收退役士兵情况

招收退役士兵,实行注册入学。

招收的退役士兵应享受的国家补助政策落实到位。

8.特色荣誉

(加分项目)

8.1改革创新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9]、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有成效,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有成果

坚持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在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等方面成果特色鲜明、社会公认。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职成[2010]13号);《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办学特色

8.2学校荣誉

 

 

近5年来取得的美誉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地市级以上表彰。

 

注释:

[1]按照“不降低要求,因地制宜”的原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注解观测点内涵说明”内容,报教育部备案后实施。

[2]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

[3]专任教师不少于60人,体育、艺术、特殊教育等类别中等职业学校不少于30人。“双师型教师”是拥有职业训练资格的教师,指取得教师资格并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及管理办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

[4]一般中等职业学校多媒体教室不少于4个,体育、艺术、特殊教育等类别中等职业学校不少于1个。

[5]教学事故指教职工在本职工作中,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制度性文件而造成的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事件。

[6]校外教学点的设立经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手续齐全,并有规范合法的校外教学点办学协议或合同。

[7]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须持有相关证书。

[8]技术服务指学校以技术、知识等教育资源,为服务对象(委托方)解决特定技术问题所提供的各种服务。

[9]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1

 

编辑:教育网客服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礼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礼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8004546号-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